12/16/2007

[finally]瘤爺爺的現實故事?

美國讓步 巴里島氣候峰會終獲結論 未來「調適」與「緩和」並進

公約 | 生態保育 | 全球變遷 | 永續發展 | 國際新聞

文頭: 本報2007年12月15日印尼,巴里島訊;彭郁娟、莫聞報導
內文:
長達15天的馬拉松協商後,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終於獲致成果。在美方讓步下,各國就下一階段抗暖化目標達成協議,同意依不同國情訂定減量目標,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。值得一提得是,本次大會可看出國際趨勢在關注減碳以「緩和」暖化之餘,也開始強調「調適」,對於目前尚缺調適策略的台灣,值得借鏡。

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3屆締約國會議(UNFCCC-COP13)今(15)日閉幕,經歷前兩日長級高階會談的僵滯,終於開創各國進一步因應氣候變遷的「巴里島路線圖」(Bali Roadmap)。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定出明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前,各國將依循此架構,進行更密切的相關技術移轉與資金援助。

本次大會另有兩項重要成果,一是各國同意成立由全球環境基金(GEF)管理的「調適基金」(Adaptation Fund);二是關注到森林與碳排放的關聯,致力「降低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」(REDD,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)。

美國立場飽受指責 最終讓步

今天下午,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由東帝汶飛往大會,呼籲各國「現在是做出決定的時刻」,專注在「該關心的事實,以及該做的事」。

然而稍後在全體大會上,美國氣候協商代表仍申明其無法接受「巴里島路線圖」的草案,但願意於會中繼續研商「正確的平衡」。美方的聲明,引起現場一片噓聲。

南非代表首先反擊:「發展中國家,即使目前正疾速邁向工業化,都願意為溫室氣體減量付出更多努力,美國的態度卻仍是如此?」巴布亞新幾內亞代表接著呼應:「我們需要先進國家領導我們克服氣候變遷,美國若無力在這部分扮演龍頭的角色,乾粹儘早讓路」。

在各方紛紛發言呼應下,美國代表態度終於軟化,最終聲明希望和各國在「同一個框架」下對抗全球暖化。隨即全場起立,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
會議主席隨後宣布決議,除了印度代表所提部份文字細部修正外,按照秘書處所提得草案版本通過「巴里島路線圖」。

巴里島路線圖確立,未來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,將是在考量各國差異的前提下而設立,而開發中國家也將獲得相關的技術、資金支持。但13日草案中提出的京都議定書附錄一國家,將在2020年以前減少到1990年25%~40%的溫室氣體量標準,也是歐盟重要主張,卻未被納入該最後決議。

在此地已觀察一週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:「巴里島路線圖反映了多方的妥協,歐盟最後在數量化的減量目標上讓步,以換取美國持續參與後續的協商。」

他接著說:「美國雖堅拒任何明確的的減量承諾,不過在各界的壓力下,美國願意認知 (recognizing) IPCC 第4次科學評估報告對於氣候變遷的政策建議(以註腳的方式納入決議),從積極面而言,對於未來兩年的協商,提供了重要的基礎。」

成立調適基金與REDD 亦為重要成果

除了強調溫室氣體的減量,各國也開始注意氣候變遷的因應,設立了調適基金,提供發展中國家建立相關機制與方案,雖然受託管理單位GEF長期以來飽受管理效能不彰的批評,不過,對於各國來說,仍是一項重要起步。

林子倫指出:「成立調適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調適的機制與方案,這次大會的重要成果之一。由於全球暖化的加劇,調適策略已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,而台灣目前除了環保署之外,行政部門尚未正視此議題,值得憂心。」

他補充說,包括登革熱防疫、海平面上升、極端氣候頻率增加等,都是氣候變遷後必須因應的,政府部門包括衛生署、消防署等,都應該動起來研提調適策略才對。

此外,熱帶雨林面積減少而造成全球20%的溫室氣體上升的事實也被各國重視,關注REDD(降低森林消退導致的碳排放),未來伐林問題將被持續追蹤控制;例如世界銀行已承諾數1.6億美元,支持發展中國家保育森林。而挪威政府也在氣候會談期間,支持11個擁有熱帶雨林國家的森林保育工作。

路線圖妥協太多 環保團體不滿

對於巴里島路線圖的最終版本,國際主要民間團體多認為妥協太多,沒有設定任何強制減量目標,「企圖心不足」,但,這是為了迫始美國加入談判棋局的代價。

美國在氣候談判上立場一貫強硬,堅持經濟利益與自願性減量,並企圖拉進中國共同承擔減碳責任。高爾13日晚間即曾在會議現場的演說中,公開呼籲國際社會繞過美國這頭大象,自訂具企圖心的減碳路線,高爾甚至直言,布希只剩下一年任期,新的美國領袖會有不同的氣候政策。

WWF全球氣候變遷計劃總監福默爾(Hans Verolme)認為:「世界替美方保留一個談判座位,應該就是期待下屆美國總統能做出實質的貢獻。」

國際綠色和平與樂施會(Oxfam)同時抨擊,美國加入後,把原本科學家警告應採取的行動從正文刪除,貶低為「正文的註腳」。樂施會資深氣候變遷顧問希爾(Antonio Hill)說:「美國還把加拿大、日本與俄羅斯拉做跟班,迫使我們坐上耗油的四輪傳動車,而不是新的太陽能車。」

希爾表示,貧窮國家是氣候變遷下最大的受害者,「他們來到巴里島,希望聲音能被聽到,卻被美國等國家忽視,這是對他們的侮辱。」

目前已邀集到10多萬人進行虛擬遊行的「全球採取行動」組織(AVAAZ),同樣對成果表示不滿,並在會議期間再次發動一次示威活動,主導者威克勒(Ben Wikler)說,他們要求「具約束力的」減量目標。

公眾壓力越來越強,綠色和平總幹事葛德(Gerd Leipold)頗有信心的說,「相信各國政府未來兩年內會同意大幅減排二氧化碳。例如,德國已同意在2020年之前減排40%。」葛德還是認為,「不論在國家或國際層次上,工業國家必須立刻設立更高的目標。」